通行证: 密码: 立即注册
广告

儿童成长标准,教育部门不能只做看客

2012-10-24 14:27:34 来源:仪征之声 浏览次数:0 网友评论 0

  10月15日,教育部网站公布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。该指南为学前孩子的健康、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“阶梯”状的标准,比如,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,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,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,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等。政府希望通过这部《指南》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,防止和克服“小学化”倾向。

  什么年龄的人做什么年龄的事,为自然规律所决定,家长都懂,但是,因为缺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比照标准,于是,别人做什么,自己跟着做,而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思想又根深蒂固,盲目攀比的心态催生早教市场一片乱象:超前开发智力的有之,参加各种兴趣班的有之,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顷刻变神童。《指南》重在揭示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,为幼儿教师、家长提供了教育衡器,比照标杆,在这点上,《指南》看起来很美很实用。

  既然是《指南》,可以对幼教老师在如何把握教育尺度上进行规范指导,当然也可以对违背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行为,及时矫正。但对家长而言,指导是一回事,是否自觉对照执行又是另一回事。毕竟,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有自主安排选择的权利,行政不好强制干预。

  而且,《指南》本身在实际操作上也有难度。比如,让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,不说不少家长缺乏这一能力,即使教会了,又有多少实际效用?一个3岁孩子尚未具有基本反抗能力,如果真的有人想诱拐,只要用点心并不难得逞。再说4岁的孩子。他们可以知道父母的职业,但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,恐怕更是一厢情愿。别说是这么小的蒙童,就是再大一点的青少年,乃至成年人,都未必能够做到。这是社会方面的。再看看科学方面。单说入学前只需会“10以内的加减运算”这一条。如果比照现如今小学教材的难度,这个标准,显然太低。如果自己的宝贝只有这个程度,很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,这对家长是打击,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。成长本就是个线性过程,如此机械地以年龄作“阶梯”的横梁,如何保证按照梯度往上走?

  一个担心不得不说。既然是指南,就可能被学校引为标尺。一旦孩子不达标,会不会成为学校拒绝接纳的借口?果如此,为追求“达标”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,又怎能不成为父母之首选?另外,目前学前儿童存在的最主要问题,是过度教育以及纷乱的早教市场、家长教育理念的偏激等。纠偏才是当务之急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切不可视指南为李代桃僵的万灵之药,更不能做站立边缘的抄手看客。

[作者:晴川]
验证码:
广告
返回新闻频道首页
广告
广告

总新闻排行

广告
广告
广告
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主编信箱 给仪征之声提意见
关于仪征之声 - 联系方法 - 招聘信息 - 法律申明 - 网络营销 - 网站地图
仪征之声网络 版权所有
©2010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