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采访河南省纪委获悉,河南省从去年7月开始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检查以来,共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279683万人,其中因家庭收入好转取消180006人、因“人情保”“关系保”和提供虚假信息等原因取消15463人,同时新增符合条件的农民为农村低保对象328307名。在坚决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的同时,河南各地通过全程评议、永久公示、动态管理等方式,使328307名真正的农村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低保对象范围。(新闻来源: 4月19日:新华网)
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,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,可惜的是,漏保、错保事件时时见诸于报端,吃低保似乎成了一些“懒人”的福利。这一新闻让人眼亮的,不仅仅是执行成效,更在于其为防止漏保、错保等现象提供了积极思路。
其一,严把入口关。依据以往经验,民政部门在审批低保申请时,往往只听当事人一面之词,而很少看得见职能部门的影子。要想 “全程评议、永久公示、动态管理”等模式成真,还需细化方案,比如多走访调研,多听周围群众意见,让群众投票决定是否批准等,否则容易使谁清出或纳入谁失去依据。其二,出台优惠政策。鼓励低保户积极就业、参加生产劳动,通过劳动自救,逐步提高生活水平,这些都需要制度支持。同时,对无法自主就业的,也可规定其从事适量的公益劳动,否则,就违背了权利义务对等原则,不利于消除不劳而获思想。其三,建立惩罚机制。对有能力不工作领低保的,需要加大惩治力度。比如,追回或停发低保金,并视情节轻重,采取公布名单等形式,达到消除低保户“劳动、就业不如吃低保”的念头。其四,引入社会监管。“人情保”“权力保”“关系保”等违规现象,说到底是一种变相的权力自肥行为。查实后当然需要依法追责,但难在如何查实。这需要在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上多下功夫。
其实,避免低保金成“养懒金”,思想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拯救之道。前些时候被舆论聚焦的甘肃陇西强迫低保户买高价羊事件,舆论一边倒地指责“权力太骄横”,但当地村干部可能对低保造出“懒汉”的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的主观善意,被普遍忽视却实在不该。所谓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,要设法将“懒鸟”变勤,就要从提供生产资料、务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,将单纯“输血”变成最终能够自我“造血”,这才是防止低保金变为“养懒金”的重要手段和根本目的。发表于4月20日《上海青年报》、《红网》:、《中国日报网等
评论区
已有0条评论(点击查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