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历史上最有“经济头脑”的王 吴王刘濞
史书记载,高祖十二年,改荆国为吴国,封刘濞为吴王,都于广陵。记者翻阅《史记》,根据记载,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,也就是刘邦的侄子。正值淮南王英布谋反,刘邦亲自率师平乱,当时年仅20岁的刘濞作为一名骑兵将领跟随刘邦征讨英布,最终击败英布。由于英布起兵的时候,杀了当时的荆王刘贾,并且刘贾没有后嗣,刘邦一方面为了延续刘贾的香火,另一方面考虑到吴地的人轻悍,必须选择一个勇猛的人来镇守吴地,但由于自己的儿子都还年幼,“乃立濞于沛为吴王,王三郡五十三城。”封刘濞为吴王,让他管辖吴地三郡五十三座城池。
清代诗人郭士璟在《茱萸湾》一诗中写道:“曲曲云烟烧旧塘,长堤千载忆吴王。但闻坐引渔盐利,赢得茱萸泛水黄。”这一首诗的后两句,充分肯定了吴王刘濞坐镇广陵时对扬州城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。刘濞到了广陵后,凿通了茱萸湾向东经海陵仓到蟠溪的运河,还开铜矿铸钱、煮盐,使吴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。据文史专家介绍,“两淮食盐供应天下的局面,就是从刘濞主管吴国后开始的。”文史专家表示,吴王刘濞是中国古代难得的一位“经济学家”,在他的坐镇广陵的40多年间,吴国经济独霸东南,成为了当时最为富庶的诸侯国。“不仅如此,吴王刘濞自己富了还不忘惠及臣民,在当时的吴国,由于经济富庶,百姓都不用交赋税。”文史专家表示,这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。
经过刘濞几十年的治理,吴国已经“富可敌国”。吴王刘濞开始不满足于现状,萌生了称帝的念头,并最终起兵造反,是为“七国之乱”,后兵败被杀。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,封刘非为江都王,广陵县均属之并为国都。“从此吴国就变成了江都国,吴国的荣耀也跟随着它的王一起湮灭于史册。”
评论区
已有0条评论(点击查看)